•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正文
  • 刘志学在武汉市物流发展工作专家咨询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9-23来源:湖北省物流发展研究中心阅读次数:202 【字体:  

      编者按:2011年9月16日,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召开武汉市物流发展工作专家咨询会,市交委物流发展处处长徐兵主持会议,市交委纪委书记郭万水出席并讲话。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马士华、刘志学,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海峰,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徐章一、董明望、刘明菲,湖北经济学院教授陶君成,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副教授熊文杰受邀参会。下面是刘志学教授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现在武汉市成立了一个物流发展局,这是件好事情!当然是在领导的关照下,有一个正式部门的部门来管这个事情。当时我们中国物流发展的时候,有些专家就呼吁,国家能不能成立一个部门来协调各个部委的关系。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整个管理体制在物流方面,当时十三部(来管理)这样一个行情,现在经过调整以后现在是十一部(来管理)这样一个行情。国家发改委来牵头,实行部级会议联席会议制度。一项政策的出台要经过这些部门都协调、会商、会签来上报国务院。所以湖北在这个方面包括武汉都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我们成立了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物流,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物流业涉及方方面面,联席会议制度到现在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毕竟不能够常态性地去做规划、做决策、去抓实事。但是我觉得成立这样一个机构确实任重而道远。因为物流业的发展涉及面非常广,我们交管是管交通,具体来说是管水路交通、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民航是交委协调管理,还没完全统一。另外,物流在做规划,大的规划、总体规划方面是发改委来做,对发改委来说物流是专项工作。所以,涉及面很广。

      我在2008年的时候,曾经跟着武汉市政协,对武汉市整个物流进行了调研,我们既调研了武汉市的情况,也到南京、天津、深圳等外地,当时还说要到重庆去,但没去。当时重点是围绕长江来做的,因为天津现在是国家增长的第三极,近几年在环渤海湾滨海新区这里动作很大;深圳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物流规划地的诞生;南京原来和武汉是非常类似的,因为同属于长江水系,而且当时在整个面上发展水平也类似。但是今年暑假又到南京去了,当时为湖北省花山港口做规划。这次去看,发现从政策上看,南京的工作应该来说比武汉大得多,而且走在我们的前面。国家的政策现在也在向他们倾斜。

      今年国家国务院的2号文件,就是关于发展水运方面的,实际上对我们武汉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重庆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下游是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武汉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在国家层面上这个平台已经给的足够了。从铁路枢纽方面看,武汉也已经形成。另外跟郑州、长沙比起来,其实武汉算是得天独厚了,有这条江。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尽管2008年,当时的省委书记提出打造武汉新港,而且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重视。当时提出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亿吨大港现在通过整合以后已经实现了。但是千万标箱,去年整个武汉统计好像不到100万标箱。

      从刚才讲到的,不管内行还是外行都认为武汉是一个发展物流的非常好的区位。但是目前我们的认识,包括我们当时调研得出的结论也是,武汉确实有很好的区位交通条件,但是我们对于物流的整体认识,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实质上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没有把这样一个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我们之所以提出“大武汉”“大上海”的口号,实质上最早叫做“大汉口”“大上海”,那时武汉是“九省通衢”。因为当时的交通没有形成地位,而武汉现在也处在一个交通枢纽的位置,所以很多货物是到武汉来提取,再分散到全国各地去,自然而然就形成一个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整个的投资,尤其在交通方面,比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投资,尤其是高速公路,整个京港澳、沪蓉这样的交通经过武汉以后。现在的公路的经济运输里程和原来不一样了,原来三百公里要坐很久,而现在从全国的运输系统体制来看,75%是公路运输环节,人家就不用换乘。直接从郑州就到了昆明,直接从郑州到了深圳,所以武汉就成了一个过境。

      发展物流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有物产。现在武汉包括整个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来讲是排在十几位的,总量是偏后的。当时调研的结果是要抓重心、抓重点,做好长江水域这一块。怎么做呢?从两方面来说,如果不去做,虽然有这样一个水域在这里,但是没有办法利用。所以提议要培育市场,要让利来扩大市场。当时要是做的话,像湖南包括九江(现在还没有这么大的动作),要把上游控制,在武汉这个地方利用水深这个条件来提取,然后中转出去。下游从上海包括从台湾进口的,到中部这里,利用武汉,在这里,再中转出去。今年我到重庆去看,人家的观念和我们的观念一样,要发展物流必须要成为一个区位或者整个国家的枢纽中心。从经济条件来讲,比起武汉来说,从水域方面重庆处于劣势,它的船国家给它的最大的是千吨级的,而武汉还可以提万吨级。重庆怎么想的呢?它利用国家给西部开发的战略部署,提出建立西部物流基地的,开辟新的出海口,然后把水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充分的结合起来,打造从重庆到云南、昆明到缅甸的出海口,把经过大西洋到欧洲的里程大大的缩短,以实现双向通道。所以今后到北美的、到亚太地区的,可以通过长江顺江而下。到欧洲的也是一个国家层面上在做的整体战略,并且还要利用西部,打造经过希腊、新疆的出海通道。

      怎么做好武汉的规划?怎么定位?武汉有这么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育市场,哪怕前期亏损。就好像江海直达的船,武汉市政府贴钱,我认为是应该的,并且这个动作还要更大一点。因为武汉从江面来讲,直接可以到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这些地方,通过江海直达,从技术层面来讲没有一点问题。而且从国家整个开放政策来讲,也没有障碍。这次调研,南京说今后要到上海那里去办个手续。现在就到上海去了,包括从武汉到上海,很多车、船都得排队,等着报关等着出海。到十二五末期,到南京是12.05的水深,也就是说5万吨的船船常年到达南京的港口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10万吨的船也没问题,也就是说南京将要做成海港城市。安徽芜湖也将会达到十米水深。那么交通运输部给我们的武汉是4.5米水深,我在武汉政协,现在很多专家都讲武汉必须要争取到6米水深,要一万吨的船能常年往来。上游的中部的地区,我们形成市场不能光走武汉,或者说走武汉整个城市一圈,还要把周边的都吸引过来。吸引过来很重要的就是,人家感觉到这种服务比别人好,成本比其他地方低,否则人们是不可能过来的。包括关于物流企业的引入,整合实际上也是这样。

      暑假的时候我到苏州,苏州物流协会只有5个人,但是他们的工作很深入,与物流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去调研,人家说他们的亮点都可以看,他们给我们带到苏州的综合保税区。苏州离上海很近,所以他们首先就争取到了一个内陆的保税物流中心,他们利用中国在苏州和新加坡的工业园,然后,这几年它逐步升级,现在已经拿到了最高的保税权,叫做综合保税区。而我们湖北(我现在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做调研),他们争取的很难,虽然现在已经批了,但其中有很多反复的事情,因为有个保税中心没利用好,尤其是汉阳的出口加工区,没有充分利用好,这给国家留了一些不好的印象。所以我觉得我们成立物流局以后,可能主体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怎么样来改善武汉的物流环境,这个很重要。因为现在大家可以利用的政策方面都差不多,你重新拿到中国保税港、保税区,那我们也可以做工作,但是关键在于人。外地企业过来也好,我们本地企业成长也好,都是要服务。刚才陶教授讲到,他在郑州碰到湖北老乡,我在苏州碰到一个人说,苏州有一个物流基地,有一个比较成功的老总也是我们湖北汉川的。湖北实际上人才很多,关键是他愿不愿意在湖北或者武汉发展?这是个问题。我们自己人都不想回来,那要想吸引外商就更难。但是我们确实要有政策,要有服务环节,吸引一些世界500强的企业到武汉来设立区域的总部。去年我在美国的UPS,他们说在我们中国两个地方(设有区域总部):一个在深圳,这是中国面向整个东南亚的一个服务平台;一个是上海,是面向中国国内的。今年我记得世界的第二大航运公司,已经在武汉设立了一个数据型总部,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张,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吸引它在武汉设立区域总部,那它将有示范效用,这样可以号召国际上的航运巨头、物流巨头都到武汉来。

      在物流企业整合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关于认识武汉的物流企业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可能从运输、仓储这些企业可以做大规模、进行整合;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湖北武汉制造业的内部的物流的整合,这几年应该讲成果还是不错的。像武钢,他把内部的物流资源整合成物流管理,现在武钢按照国家的政策又在整个西部扩张,包括在广西、成都,在成都设置了一个物流园区;然后东风的企业太大了,他的几家物流公司,像东门储运,从他的企业来讲很有特色,这里面我们可能对这些企业要做深入的调研,在这个基础上面提一些方案。在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里面有两业联动的工程,对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实际上我们可以借这个在武汉做文章,因为第二产业困难很大,一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切到第二物流产业去是很难的,我们做研究的感觉很难。一般第三方物流做运输、仓储是可以的,但是要想深入到企业里面去,你要对他的流程很了解。所以我们要结合我们本地实际,然后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做这样的一个工程。这样就有可能从里面发展出一些大的、做强的物流企业。

      我讲得比较散,归纳起来就是,物流取得一定成绩,第一个方面,首先是要熟悉国家物流方面的政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做好本地的物流调研,摸清家底。在这个基础上面,要做好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物流规划。因为说实话武汉做物流研究的团队在全国是处在先进水平,要能够把优势发挥出来。然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些咨询方案;还有一个就是物流在做强了以后,怎么样来强化对外交流,包括到国际上去考察,到发达地区考察,去借鉴一些经验,同时号召武汉的物流协会发挥作用。然后就是政府、学校、行业联合起来,做一些国际物流行业,然后借发布会,像湖北物流采购联合会,这两年每年的发布会会请国外的采购专家到武汉来指导,这个是扩大影响。包括我们物流局定期的研讨会或者说每年出台一个关于武汉物流发展的白皮书,这样对政府决策有支持的作用,也是可以扩大影响。另外,对企业进行一些定期的合作,因为我在市政协开会的时候,委员提交的提案也提到这个问题,他们说每年要定期召开企业交流年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要了解他们的需要,把他们的一些难点、需求、诉求都能够及时地反映到政府上层圈子里面去,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汪利虹整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